在創業初期,林果曾經寫過「不只是台灣製造」相關文章,超過十年的時間,時光如逝,這個課題已然更為深刻,包含林果在品牌經營上的體悟;回顧這十數載的時光,環境或個人、產業及科技、甚至是包含「台灣製造MIT」的這個符號,多少都產生了一些變化。我們好奇,「台灣製造」這個具一定意象的名詞,在時空下所發生的變化,並觸動林果對這個課題的些許感觸。

 

 正在製鞋的師傅

 

 

你對「台灣製造」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? 物美價廉、毛三毛五、缺乏品牌論述?

直到今日,林果的手工鞋,仍堅持是台灣製造,這起源於創立品牌之初,「林果良品」就是一場台灣製鞋是否被自己土地上的人們信任的實驗。當初幾萬元啟動的創業測試,若是實驗失敗,不過就是轉換跑道,重回職場。
 
在那個時空背景下(到了今天,這影子還在),「台灣製造」,奠基在大家對在地生產的商品物美價廉的認知期待上。實際的狀況是物美不美,大部分消費者的分辨能力有限;但價不價廉,則是立即比較的出來。不得不說,當時以台灣製造為品牌藍本,在啟動營運的時候非常的艱難。
 
1976年台灣製作的鞋子曾經創下了全球產量最高的紀錄。不單是鞋業,不少傳統製造業在那個時代都達到了營運巔峰。這歷史離我們不遠,所以我們還有機會在記憶還在、技術還在的情況下施力。擺脫低毛利的舊代工思維,是身旁許多品牌朋友正在做的事。像是帆布袋包、紡織品類的幾個品牌朋友,提出新產品設計及品牌的論述,這延續紡織品產業的新可能。當然還有許多不同的產業也正在經歷這個過程。
 
約莫在2008年前後,台灣有了一批新一代年輕人的創業潮,林果也躬逢其盛,在10年後的今天,不少品牌與林果結為好友,回顧創業歷程,這些品牌有共通的發展脈絡,就是在品牌概念薄弱的10年前,不約而同地觀察到品牌論述的重要,並將關於社會企業的、環境議題的、人文關懷的各式訴求主張落實到自己的品牌裡。

台灣製造品牌化的過程雖然年輕,但就我個人的觀察,因為有在地製造的基底,讓這個過程的根是扎的深的。轉型已經在發生,或者說轉型從來沒有停止過,這部份我樂觀看待,山不轉路轉,不被看好的夕陽產業,有了危機才有機會讓轉機發生。

 

正在製鞋的師傅

 

 

從製作者出發:我們對於工藝的想像

在不同的演講場合裡,我常丟出一個題目,請聽眾幫我一起思考。我這樣問:
「義大利的製鞋是工藝?,而台灣的製鞋是技術?」

對這個問題,我想去拆解究竟是哪些原由,讓我認識的製鞋師傅總認為自己是「做工的人」。
 
是因為距離產生美感?畢竟我們鞋產業聚落是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方,像是台北三重、彰化、台南,而遙遠的義大利,光用聽的就讓人腦袋出現美好的圖像;是因為製鞋歷史?的確,我們的製鞋歷程前後不過數十年,比不上不少地區的百年工藝;是我們早已習慣台灣是代工之島,而忽略了我們正在努力論述的台灣品牌力;又或,出於時代背景,早期投入學習製鞋的師傅們,多因為經濟因素,生存如此重要,認定自己只是學會可以餬口的一技之長,以至於看輕了自己的價值。
 
於是,我們有必要在原本大家根深蒂固的思考邏輯裡,努力的去挖掘「台灣製造」更深一層的意涵。舉辦消費者與製鞋者的座談,讓師傅到第一線現場製鞋;每次媒體採訪,我們總希望製作者才是報導的主角。藉由訪問、文字及影像紀錄。想讓大家更能體驗「台灣製鞋」的模糊意象背後的真實狀態。

 

正在製鞋的師傅

 

第一個參加我們製鞋表演的是70歲已經退休的師傅,在台南專櫃開幕時,邀請他前來表演拉幫的技巧。為此,他緊張了好幾天,跟我們來回演練會遇到的狀況,畢竟,他從來都只要在自己的座位上製鞋,獨自雕琢自己的作品,第一次,眾人會圍繞著他,甚至對他提出疑問。
 
表演當天,老師傅先是羞澀的窩在一角製鞋,往來的人們停下腳步,漸漸的圍成一圈,仔細地聽著解說,看著師傅逐步的完成一雙手工鞋。觀眾開始用「老師」稱呼師傅,並且不停地發問。我在一旁,同時聽到了有父親跟自己的兒女說:「台灣製鞋很厲害,以前誰誰誰也是製鞋師傅。」這讓人欣慰,簡單的表演,就喚起了大家對台灣製鞋的記憶。老師傅也在初試啼聲後,意識到原來大家對他習以為常的每日生活那麼有興趣。
 
在後來的場次裡,師傅更有自信,還遇到時任台南市長的賴市長,靜靜看著師傅製鞋,並尊稱師傅是台灣的寶。一個簡單的稱呼,改變老師傅對自己的看法,他不再是做工的人。
 
這樣的故事,經常在林果上演,把師傅推到第一線的動作,要師傅學習面對不熟悉的狀況,一開始看起來慘忍,但幾次媒體的訪問、我們拍攝紀錄影片、為了記錄師傅的人生出版了「林果誌」之後,師傅們現在能侃侃而談自己的故事,慢慢的,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,師傅對自己的觀點有了轉變,這可以從小地方發現。例如我們的阿文師,會帶著自己的兒女,在表演現場讓兒女看到大家對父親工作的尊敬。

 

正在製鞋的師傅

▲台南店開店時邀請的老師傅前往表演製鞋,遇到市長賴清德

 

 

從消費者觀點:好的交換、善意的共享

在「台灣製造」上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,與人有關。這幾年的觀察,「台灣」二字,在消費市場逐漸成為一個品牌。「台灣好設計」展露頭角,部分產品有能力選擇在地製造,但有些時候,產業聚落已經轉移,台灣設計不得不因應全現實,在異地生產;或者「台資企業」是另一種形式的台灣品牌的國際延伸。無論如何,都跟台灣有所連結。
 
我還想說明,「台灣製造」這概念裡面的意涵,隱性抽象,最常掛在嘴邊,也是我的夥伴在一開始創業之初很難理解的概念:「好的交換」。這邊我用一些時間做解釋,每日的消費交易,都是一種交換。在購買一件商品或服務的時候,會如何去判斷這是一個「好的交換」?物超所值、店員的微笑或是這個交易循環最終是大家都獲得好處?我覺得這是這土地有魅力的地方,因為在同一塊土地上好的交換,帶來了人們集體共識的善意共享。

 

 

為「台灣製造」微添柴火

這是快速消費的時代,投入林果經營12個年頭,林果鞋類商品的核心價值就是「台灣製造」,很自然地對這四個字會保持著專注。在逛街或是線上購物的時候,總愛問上兩句台灣製造的問題,一來是觀察品牌對「台灣製造」的想法,當作是功課。再來觀察品牌們在獲取利潤時的思考脈絡。我心中的疑問常常會是經營者在「消耗」台灣製造,還是替它添加柴火,同時也提醒自己在做每項決策時的起心動念。
 
這觀察相當有趣,但我這邊只想讓大家自行想像或是體驗,下次或許你也可以在購物時對自己或店家提出這樣的問題,觀察自己的內在變化。
 
不同產業的現況不一樣。在鞋業裡面,上一輩總是悲觀地看待整體產業,但我看到,也就是在這幾年,不少前輩的二代朋友開始走上「品牌化」的道路,這意味著台灣製作的背後,開始加入更多的論述,這是養分,也是鞋業一個轉型的機會。
 
或是更多的品牌以台灣製造為訴求,談的人多了,力量自然集結。
 
當媒體問我傳承的問題時,這超乎我的能力範圍,專長不同,資源有限,我只能盡力的讓目前合作的師父有單可做。但是,我台南的好友開始運作製鞋專業課程,經過幾年的試煉,已經是系統化的教學,讓傳統師徒制與時俱進,有了新的樣貌,這是台灣的生命力。同時不少朋友遠赴日本、義大利、英國學習製鞋,回到了台灣,用有別以往的方式創業,替鞋業帶來新活力。
 
回應先前提到的危機與轉機,這不正是台灣鞋業走出新的一條道路的最好例證。這一些品牌所貢獻的薪材,也許看來微小不起眼,但是我們始終相信,就是這股力量的專注堅定,正是讓台灣在地生產的能量,持續深燃而溫暖。

 

正在製鞋的師傅

 

▲工廠老闆蘇師傅教夥伴認識鞋子版型。

 

 

常說生命自會有出口。當看到經營品牌朋友們的努力及創見時,我覺得「台灣製造」已經不再尋找出口,而是有了未來清晰的樣貌。

一種新的、以往我們不熟悉的樣貌。

 

 

點我挑選林果的Top 10入門鞋款

 

 

〔延伸閱讀〕

林果皮鞋選購指南:給第一次選購林果的新手

上班皮鞋男士穿搭 入門推薦懶人包

一雙林果皮鞋的誕生

 

———

 

 

 

文字 – 總管信儒

影像 – 房彥文、Gary Kao

特別感謝 – 蘇師傅、國忠師傅